悻悻然离去,就是带着恨意离开。
悻悻然,不高兴的样子。
出处:
《公孙丑•下》。
原文节选:
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其于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如成语:
悻悻而归。
(1).怨恨失意貌。
《孟子·公孙丑下》:
“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
“他见我这日出门时节,竟自悻悻然去了,说也不和他说一声儿,必然有些怪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大元敖慢无礼,经略待之少不如意,辄悻悻见於词色。
”梁斌《播火记》四七:
“冯贵堂在背后跺了一脚,悻悻然走下砖阶。
”
(2).刚愎傲慢貌。
《宋史·神宗纪赞》:
“安石为人,悻悻自信。
”《明史·应嘉传》:
“应嘉居谏职,号敢言。
然悻悻好搏击,议者颇以倾危目之。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二:
“宋蚦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悻悻地道:
‘喔,真反了!谁敢违抗,我就抓起来。
’”
怨恨失意的样子[angry;resentful]本镇因一时过慎,其策未即举行,彼~逃去。
——《画图缘》
(3)沮丧的
多用(3)==沮丧的样子
常用释义
1.
形恼怒;怨恨。
近义
恼怒怨恨恼恨
例词
悻悻而去
例句
他一个人拗不过大家的意思,只能怀着满腔愤怒,悻悻地离去了。
2.
形失意的样子。
近义
失意潦倒落魄失望
反义
得意顺心称心
例句
排了一小时的队,轮到他就没货了,他只好悻悻离开了。
xìngxìng
悻,普通话读音为xìng。
“悻”的基本含义为怨恨,恼,如悻然;引申含义为刚直,如悻切。
在日常使用中,“悻”字多用作固执,如悻直。
悻字初见于秦国小篆时代,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