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
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元宵节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但刘盈生性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刘盈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刘氏宗室因惧怕吕后的残暴,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密谋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道后,刘襄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平乱之后,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下令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