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百科 > 正文

对联的别称和由来(2023已更新)贴春联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3-03-13 17:43:32   来源:    

说起对联的由来,会有不少人想要了解,那么下面来看看对联的由来的有关内容。

对联的别称和由来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对联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

贴春联的由来

1、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2、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3、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关于春节的对联来源

春节的对联来源: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