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主要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也经常用来比喻对文章事物见解很深刻、透彻。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书断·王羲之》: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很多人可能不解,什么样的力气才能在木板上刻进三分的深度,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入木三分并不是笔刻进木头三分,而是写的字的墨水渗入木头三分,古代祭祀更换牌匾要先在木板上用墨水写上字,让后用刀刻出相应的字,这个故事里,王羲之写的字刚劲有力,木工刻木三寸才能把墨水都刻出去,可见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很高。
比喻对看问题深入、透彻、分析能力强。
入木三分是指就像钉子进入木头很多,往往是对人们看待事物深刻,有深度的一种高度评价,
入木三分讲的是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引得刻者连连惊叹:
“竟入木三分!”
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入木三分是指王義之在木板上练字时所呈现的功力,原本姓王。
由此可看出,“入木三分”最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的。
而后人将入木三分用作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