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因为铁杵成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李冰的人用了三年时间将铁杵磨成了一根针。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铁杵的材质非常坚硬,即使磨了三年也不可能变成针。
所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坚持不懈的勤奋精神的崇敬与赞美。
注:
文学作品有时会夸张,深层次的内在意义是需要读者去理解的。
典故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原文如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
“欲做针。
”
白曰:
“铁杵成针,得乎?”曰:
“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解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铁杵磨成针》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相传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
“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
“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
“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
“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