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百科 > 正文

退避三舍友谊典故(退避三尺典故全文)

发布时间:2023-08-15 05:30:48   来源:    

退避三舍友谊典故?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退避三尺典故全文?

退避三尺也称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该成语出自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典故。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出自于《左传》,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的故事。

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90里地,比喻退让和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