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原指刀割入木头三分之一的深度,用来形容刻画事物非常细致入微。
这个成语后来也引申为形容对事物研究、描绘的程度非常深入,准确性极高。
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伯英的木匠,他在做木雕时非常用心,经常把刻刀“入木三分”,将木头雕刻地非常精细。
有一次,张伯英给人雕刻了一块木制屏风,屏风上的花纹深入、细致,栩栩如生。
这件作品传为佳话,人们开始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有关于雕刻或刻画方面的事物非常精准、细致。
王羲之的字写得很好,行云流水,自成一家,人们都喊他“书圣”。
当时的皇帝司马衍也是个书法家,他很喜欢王羲之的字。
有一年,他去郊外祭神时,提前命人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板上,然后让工匠雕刻。
雕刻的人先是用刀削木板,削了一下,发现字的墨迹已经渗进了木板,于是他又削去了一层,发现墨迹仍然在,最后他削去了三分厚的木头才没看到墨迹。
匠人惊叹连连:
“此字竟入木三分!”后来这件事轰动了全城,“入木三分”也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
有一次,王羲之去北郊祭祀。
他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