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天天知识 > 正文

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24节气是从什么地方发明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3-11-19 17:53:31   来源:    

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业生产活动等意义:表示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征气温变化(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量(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24节气是从什么地方发明出来的?

人们经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确立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节气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同安排各个中气和节气。

这种方法叫做平气。

由于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按太阳黄经每移行15°的节气是非等间距的,此法称为定气。

定气使用于历法计算中。

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长于一个朔望月(见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

所以从古代到现代,规定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

这种置闰原则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就能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那几时几分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这就是地球自转引起的地方时的问题了。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当地球公转到这个点时,也就是瞬间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在地球上一定有一根经线是正对太阳的,这根经线上的时间就是12点,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地方时计算求出这时的北京时间,这也就是这个节气发生的时间了。

其实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