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拼音】:
hǔfú
虎符的演变: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隋朝时改为麟符。
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
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
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杜虎符:
由陕西考古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
“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
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
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
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
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
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
”
【释义】: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拼音】:
hǔfú虎符的演变: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隋朝时改为麟符。
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
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
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历史上只有虎符,没有龙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
隋朝时改为麟符。
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
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
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三国时期的兄弟虎符在战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兄弟虎符应根据战略需求和兄弟之间的默契程度来决定。
若注重攻防平衡,可选用“龙”的虎符,能提升全面战斗能力;若强调战略迂回和策略,可选用“熊”的虎符,能加强士气和智谋;若希望突破敌阵,可选用“虎”的虎符,能极大增加攻击力。
关键在于兄弟之间的协作与战术,选择适合整体战略的虎符才能取得胜利。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
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