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是中国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
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却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
“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孔融让梨出自《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将大个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自己则挑拣小个的梨,这也是现在很多小朋友在日常生活,学习方面都应该从小学习的道德常识和公序良俗。
这个故事也可成为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子女懂得谦让最好的例子。
孔融让梨,人们耳熟能详,然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些,不单单是因为尊老爱幼,更多的是心机,许多人不相信孔融自己不想吃大梨,可他却把大梨让给了哥哥弟弟,这么小的年龄就心机城府如此之深,太过可怕,而三国最后孔融为了自己苟活而抛妻弃子也证明了他的伪善,他并不是真正的有礼貌,懂爱心。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个性较为鲜明。
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引古论今,气势充沛。
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孔融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是指让位于有才德的人,表示不计较自己的地位,能够推崇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三国时期的故事,孔融是个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在宴会上推让自己的梨给身旁的袁绍,用意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谦逊和推崇袁绍的才学。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博爱精神”和礼让之美,也对人们提出真正英雄不在于自己的地位,而在于自己的情操和胸怀的要求。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翻译为白话孔融四岁的时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小的,孔融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让梨,《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
“小儿,法当取小者。
”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
‘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
说的是友爱,和尊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尊敬。
这是一个教育孩子,如何对手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理解和尊敬的。
不紧是在兄弟之间,还是同学之间,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