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生活 > 正文

托遗响于悲风的于用法(2023已更新)托遗响于悲风的于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3-30 01:47:22   来源:    

说起托遗响于悲风,会有不少人想要了解,那么下面来看看托遗响于悲风的有关内容。

托遗响于悲风的于用法

“于”是介词。引进动词涉及的对象。“悲风”是“托”的逻辑上的间接宾语。从句子成分上看,“托”的宾语是“遗响”,补语是“悲风”。这个句子的现代汉语表述是“把遗响托给悲风”。

于的用法

托遗响于悲风的于”是在的意思。

出处:宋·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托遗响于悲风的于是什么意思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出自宋朝苏轼《前赤壁赋》:

全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

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的三种景物: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的三种景物分别是江水、明月与清风。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托遗响于悲风的托遗什么意思

出处:苏轼《赤壁赋》。

原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释义:托:托付、寄托。遗响:笛声的余音。其中“遗”的意思为“剩下的”。“托遗响”意为“将笛声的余音托付与某物”。

前赤壁赋中的一词多义

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其声呜呜然,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

响于悲风,给。

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

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