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23日,黄侃五十岁生日,章太炎送他一副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上联典出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黄侃勤奋好学,刚五十岁就读了许多书,下联典出于“东汉蔡邕题曹娥碑: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思是希望黄写出绝妙的著作。
不料,黄侃接到老师送的联语后,见其中含有“绝”、“命”二字,心中不快,以为不祥之兆。
同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而死,一肚子学问也带进了棺材。
章太炎因联语成谶语,悔痛不已。
韦编三绝的主角是孔子。
韦编三绝(拼音:
wéibiānsān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成语“韦编三绝”即引自于此。
“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
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
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
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答案如下:
孔子。
韦编三绝说的是儒家思想流派的创始人孔子晚年得到了旷世奇书诗经之后爱不释手的阅读。
以至于把编书的牛皮纸都磨断了几次。
体现了孔子好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