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是孔子说的话。
孔子所谓“文”,是外表,指文明礼貌;所谓“质”,是内心,指思想品质。
所谓“质胜文”(质髙于文),指本质尚好而仪表较差,这样的人就会是粗野的;所谓“文胜质”(文优于质),指态度不错而品德低下,这样的人就会是虚伪的(原文“史”含有浮夸不实的意思)。
孔子认为,只有端庄的外表礼仪和崇髙的内心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表里一致,举止文雅而待人有礼,这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彬彬”,外表内心配合适当,形容文质兼备的状貌。
元人郑德辉《翰林风月》杂剧:
“那生他文质彬彬才有余。
”也作“斌斌”。
《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现以“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
以“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
“〔老者〕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
文质彬彬论语文的意思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这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化修养,就会言语粗俗,然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闻之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质彬彬,彬彬是搭配得当的意思。
释义:
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
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
彬彬:
配合谐调。
出自:
《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朝代:
先秦
作者:
孔子
翻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化融会贯通,然后才能君子。
示例:
别看他平日文质彬彬,打起球来,可一点都不让对方有喘气机会。
眉清目秀:
形容容貌俊秀。
明眸皓齿: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