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中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像窦宪那样在边塞奋勇作战、建立不朽军功的豪情壮志。
“燕然勒功”也称为“燕然勒石”,典故出自《后汉书》。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诗人用此典故,更显慷慨悲壮。
燕然勒功(读作yānránlègōng),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亦称为“燕然勒石”。
兽铤亡群是指在古战场因为气氛太萧森野兽急速快跑以至于失掉了自己的群落。
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典故出在《窦宪传》:
“勒燕然”。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虏众崩溃,单于遁走。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而“燕然未勒”的意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