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下里巴人。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
“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
“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
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
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
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
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
“文人之间也是一样。
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
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文章,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例句:
1.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2.为了追求收视率,电视臺大多製作下里巴人的戏剧节目。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两种曲子,阳春白雪曲调很高,没人能跟得上就是所谓阳春白雪曲离和寡,现在用在比喻那么自命清高,孤芳自尝,不能溶入群体的人和事。
下里巴人,是一种大众熟悉的曲子,大家都能跟着哼唱,现在比喻人或事靠谱接地气,赞同的人多。
成语里人:
距人千里、
拒人千里、
下里巴人、
巴人下里、
万里未归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
拒人于千里之外、
朝里无人莫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