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器型
许多瓷器都是有时代特征的,有其独特的形状、大小等风格特征,各朝代之间相差很大。
比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
瓷器爱好者可多留意文物图录上每一个朝代器物的形状、大小,并用心记下每一朝代的标准器型,在实际辨别中做到心中有数。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要从瓷器有圈足及底部的露胎部分看,古代瓷器的胎质一般较粗糙些,略泛黄色;而仿古瓷器的胎质较为洁白、精细。
三、看釉面
观察瓷器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时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四、看釉泡
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
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此外,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
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
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
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
比如元代工匠在修理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瓷砖好坏区别是:
硬度不同。
硬度越高,表明其韧性越好,也就是越耐磨;
声音不同,好的瓷砖声音上不会出现空洞的声音;
色泽不同,好的瓷砖色泽会比较清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会有反光,且图案会很细腻。
滴水时分散速度不同,水滴散发的越快,表明内部越空虚,因此质量越差。
鉴别瓷器可以从外观和细节入手。
首先,观察瓷器的质地和颜色,真正的瓷器会有光滑细腻的质感和自然柔和的色泽。
其次,注意瓷器的图案和装饰,真品往往刻画精细,色彩鲜艳且线条流畅。
另外,检查瓷器的底部,真正的瓷器常有清晰细致的烧制痕迹,例如胎釉烧制痕迹或烧刻款识。
此外,借助专业的鉴定工具和咨询专家,如日本世田谷瓷器鉴定所的支持,也能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真伪。
总之,需要综合考虑瓷器的质地、颜色、图案、装饰和底部烧制痕迹等因素,可确保更准确地鉴别瓷器的真实性。
方法一:
观察底。
鉴别瓷器时,可以观察瓷器的底部。
老瓷器历史悠久,经年使用,其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迹。
新瓷器的底部没有使用过的摩擦痕迹,或底部的痕迹是用酱油烧色做旧的,仔细观察可以分辨。
方法二:
看光泽。
老瓷器的光,是由内而发散发出的柔和光芒,看着它的时候,不会有刺眼的感觉。
新瓷器的光称为贼光,其光芒闪耀,看着它的时候,会觉得刺眼。
做旧的瓷器不会刺眼,但其表面也没有了光泽。
方法三:
看图案。
老瓷器的图案,大多是画上去的。
新瓷器的图案,则多是用机器印上去的印花,或者贴上去的贴花。
观察瓷器的图案,进行分辨,也可以鉴别瓷器新老。
方法四:
看胎土。
老瓷器制作时,比较讲究工艺和程序,在处理胎土时,会进行人工淘洗,这样烧制出来的胎土会显得很干净,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而新瓷器制作时,不会进行人工淘洗,制成的成品也不会同时具有这两种特质。
方法一:
观察底。
鉴别瓷器时,可以观察瓷器的底部。
老瓷器历史悠久,经年使用,其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迹。
新瓷器的底部没有使用过的摩擦痕迹,或底部的痕迹是用酱油烧色做旧的,仔细观察可以分辨。
方法二:
看光泽。
老瓷器的光,是由内而发散发出的柔和光芒,看着它的时候,不会有刺眼的感觉。
新瓷器的光称为贼光,其光芒闪耀,看着它的时候,会觉得刺眼。
做旧的瓷器不会刺眼,但其表面也没有了光泽。
瓷器鉴定看光泽,真瓷器表面有如雾状膜皮,假瓷器表面光芒柔和不刺眼;胎质,真瓷器的胎质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有滋润感,假瓷器胎质则较为干涩;结晶,真瓷器表面有天然的塑膜状老化斑,假瓷器则无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