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
秘书监捡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
跨水架楹,分岩竦阙。
高阁周建,长廊四起。
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
珠璧交映,金碧相晖。
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九成宫是欧阳询的代表作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
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
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欧阳询对书法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融汇了南北书法的精华,又有鲜明的个性,风格独具。
1.笔划
笔划棱角分明,刚劲有力,而又方中带圆,不显得剑拔弩张。
笔画匀称,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而又不显单调刻板。
大胆吸收多种书体的笔法,正中求变,在严整中体现新意,如采用汉隶中横竖代替点的定法;借用魏碑中以短撇为点的笔势;借鉴行书中以灵动的点画代替横竖的写法,等等。
2.结构
整体来看,字体收敛而修长,显得清峻秀劲,同时部分笔划如横、竖、捺、钩等又写得舒展开放,使字体紧凑而不拘谨。
正笔与斜笔相互掩映,在工稳的结构中又增加一种险峻的动感,达到动态的平衡。
借助置换、挪移、增减等手法,使章法森严而灵活多变;在平正端庄的整字中加入顾盼有神的个别笔画,使大处规整而小处灵动,整体整齐而不呆滞。
3.势态
各种笔划的肥瘦、短长、粗细、走势都各具特点,气宇融和,精神洒落,如点画似高峰坠石,势不可当;卧勾如长空初月,优雅静美;横画如千里阵云,蓄势待发;竖画如万岁枯藤,苍劲有力;横折如万钧弩发,势若雷电;捺画如一波三折,余味无穷。
4.章法与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是先计算好字数,画出界格,再在格内写字,因此总体章法呈现为竖成列、横成行,非常整齐。
每个格子里的字都处理得大小适中,笔划多的写得细一些,笔划少的写得粗一些,看起来不但大小基本一致,既不空荡,也不拥挤,而且分量也显得相当。
从风格气度来说,如果凝神静气仔细揣摩品味,就会感觉到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儒雅、肃穆的气象,这是书写者的修养、胸襟、个性与心境的体现。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楷书24行,行49字。
〔正文)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故:应该是169个字加标点就是201个字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体楷书的典范之作。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字体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结字中宫紧收,法度森严。
结字既严整精敛又不过于僵硬死板,使每一个字在严整的规则和法度上不失灵巧和生动的姿态和气息。
在整体气度上雍容和平,骨清气爽。
是欧阳询楷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