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饕餮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研究者称为兽面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
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
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
《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
不分孤寡,不恤穷匮。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
杜预注: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纹的特点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
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是典型的纹章风格。
“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夔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
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
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
是青铜色。
饕餮纹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
国之重器,一言九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
电影《长城》选择以青铜色做为饕餮的颜色,头上更有青铜鼎纹的纹路,就好像是青铜鼎上的饕餮化为真身降临人间,也是出于对历史的致敬。